本發(fā)明涉及巖石采樣,尤其涉及一種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
背景技術:
1、野外巖石采樣是指在地質勘探、礦產資源調查、巖土工程、考古研究等領域中,為了獲取巖石樣品而進行的野外作業(yè),采樣的目的是地質研究:觀察研究巖石的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共生組合,研究礦物的變質、蝕變現(xiàn)象,確定巖石、礦物的名稱,對比地層和巖石,通過采樣分析,了解巖石中礦物的種類、含量及分布特征,為礦產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依據(jù),評估巖石的工程性質,如強度、穩(wěn)定性等,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重要參數(shù),通過巖石采樣,了解古代人類活動的環(huán)境、地質背景等信息,為考古研究提供線索。
2、根據(jù)巖石的硬度、脆性、韌性等物理性質,選擇合適的采樣方法,常用的采樣方法包括手工錘擊法、機械切割法、鉆孔取樣法等,而常用的采樣工具包括地質錘、地質鏟、手持式鉆機、取樣管等。這些工具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硬度,以適應不同巖石的采樣需求。
3、目前采樣裝置常用的還是地質錘與地質鏟,在實際的操作時大都需要人工手動將巖石進行敲碎成小塊,然后再放入到存放容器中進行存放,這一過程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效率較低,特別是在需要采集大量樣品或樣品硬度較高的情況下,人工敲碎巖石的難度和耗時都會顯著增加。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鑒于上述現(xiàn)有裝置在實際的操作時大都需要人工手動將巖石進行敲碎成小塊,然后再放入到存放容器中進行存放,這一過程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效率較低,特別是在需要采集大量樣品或樣品硬度較高的情況下,人工敲碎巖石的難度和耗時都會顯著增加的問題,提出了本發(fā)明。
2、因此,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其目的在于:能夠快速、連續(xù)地對巖石進行沖擊和破碎,顯著提高了采樣效率,相比人工手動使用地質錘敲碎巖石,自動化裝置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采樣工作,同時可以大大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人力成本。操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裝置即可完成采樣工作,無需像使用地質錘那樣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這有助于保護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包括裝置本體,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內腔頂部的破碎腔,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內腔頂部遠離破碎腔一側的安裝腔,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內腔底部且位于破碎腔下方的存放腔,設置于所述破碎腔內的破碎部件,設置于所述安裝腔內的碎石部件,以及設置于所述存放腔內的收集部件;
4、所述破碎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破碎腔內腔兩側兩端的轉動軸,且轉動軸的一端延伸至安裝腔內腔,設置于所述安裝腔表面的破碎輥,設置于所述安裝腔內腔一側一端的電機,且電機的輸出端和一組所述轉動軸位于安裝腔內腔的一端相互連接,設置于所述轉動軸表面一端的同步齒輪,且兩組所述同步齒輪位于破碎腔內腔并相互嚙合,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頂部一側的進料口,且進料口和破碎腔內腔相互連通并位于兩組所述破碎輥的上方,以及設置于所述進料口頂部一端的蓋板。
5、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破碎部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破碎腔內腔底部的下料槽口,且下料槽口和存放腔內腔相互連通。
6、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碎石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一側的沖擊組件,設置于所述安裝腔內腔的往復組件,以及設置于所述往復組件上的驅動組件。
7、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沖擊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一側的限位套筒,設置于所述限位套筒內腔的沖擊桿,所述沖擊桿的一端延伸至限位套筒外部并安裝有沖擊頭,且限位套筒遠離沖擊頭的一端延伸至安裝腔內腔;
8、設置于所述沖擊桿表面且靠近限位套筒一側的三組滑軌,以及設置于所述滑軌內側的滑塊,且滑塊遠離滑軌的一端和限位套筒的內腔相互連接。
9、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往復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安裝腔內腔頂部的安裝座,設置于所述安裝座一側的安裝筒,且安裝筒貫穿安裝座,所述沖擊桿位于安裝腔內腔的一端延伸至安裝筒的內腔,設置于所述沖擊桿位于安裝筒內腔一端的安裝盤,設置于所述安裝盤遠離沖擊桿一側邊緣處的兩組弧型側板,設置于所述安裝筒遠離沖擊桿一側的第一轉動桿,所述第一轉動桿的一端延伸至安裝筒內腔,且第一轉動桿的另一端和安裝腔內腔的一側轉動連接,設置于所述第一轉動桿位于安裝筒內腔一端的轉動柱,設置于所述轉動柱表面的雙v型槽口,以及設置于所述弧型側板靠近轉動柱一端的定位塊,且定位塊的一端滑動連接在雙v型槽口內側。
10、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安裝筒遠離沖擊桿一側一端的第二轉動桿,且第二轉動桿的一端和安裝腔內腔的一側轉動連接,設置于所述第二轉動桿表面靠近轉動軸一端的套筒,設置于所述套筒表面的第一齒輪,設置于一組所述轉動軸位于安裝腔內腔一端表面的第三齒輪,設置于所述第一轉動桿表面靠近轉動軸一端的第二齒輪,設置于所述第二轉動桿表面靠近安裝筒一端的第一彈簧;
11、設置于所述套筒表面頂部的u型安裝架,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頂部遠離進料口一側的限位槽口,且限位槽口和安裝腔內腔相互連通,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頂部靠近限位槽口一側的l型限位槽口,且l型限位槽口的一端和限位槽口的一端相互連通,所述l型限位槽口和安裝腔內腔相互連通,以及設置于所述u型安裝架頂部的操作拉桿,且操作拉桿的頂端通過限位槽口延伸至裝置本體的外部。
12、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收集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存放腔內腔的存放組件,以及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一側底部的固定組件。
13、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存放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存放腔內腔一側的六組限位通道,且限位通道的一端延伸至裝置本體的外部,設置于所述限位通道內腔的收集抽屜,且收集抽屜的一端延伸至限位通道外部,設置于所述收集抽屜位于限位通道外部一端的側蓋板,設置于一組所述限位通道頂部且位于下料槽口下方的落料口,所述落料口和限位通道內腔相互連通,以及設置于所述側蓋板一側的操作把手。
14、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手持式便攜野外巖石采樣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固定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裝置本體一側底部兩端的固定倉,設置于所述固定倉內腔頂部的定位柱,且定位柱的底端和固定倉內腔的底部相互連接,設置于兩組所述固定倉之間的兩組連接橫板,設置于所述連接橫板兩端的滑動套塊,且滑動套塊滑動套設在定位柱表面,設置于所述定位柱表面頂端的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和固定倉內腔頂部相互連接,且第二彈簧的另一端和同一組定位柱表面一組滑動套塊的頂部相互連接,設置于所述定位柱表面底端的第三彈簧,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和固定倉內腔底部相互連接,且第三彈簧的另一端和同一組定位柱表面另一組滑動套塊底部相互連接,設置于所述側蓋板靠近連接橫板一端的限位插口,設置于兩組所述連接橫板相互遠離一端的三組操作塊,且操作塊和限位插口相互適配,以及設置于所述連接橫板一端兩側的操作塊。
1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6、1、本發(fā)明,通過沖擊桿上的沖擊頭可往復移動的沖擊操作,能夠快速、連續(xù)地對巖石進行沖擊和破碎,顯著提高了采樣效率,相比人工手動使用地質錘敲碎巖石,自動化裝置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采樣工作,同時可以大大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人力成本,操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裝置即可完成采樣工作,無需像使用地質錘那樣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這有助于保護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17、2、本發(fā)明,通過兩組旋轉的破碎輥可對采樣的巖石塊進行破碎預處理,便于后續(xù)的樣品處理和分析,從而大大提高了采樣工作的效率,而且也可以直接在現(xiàn)場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檢測,方便操作人員快速了解巖石的性質和成分。
18、3、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有驅動組件,使得啟動電機讓兩組破碎輥旋轉破碎操作的同時也可進行沖擊桿的往復移動沖擊操作,而且可根據(jù)需求當只需要進行破碎時,可推動操作拉桿來使得可使得第一齒輪從第二齒輪和第三齒輪之間移開,進而中斷動力的傳動,使得沖擊頭不再前后移動操作,可單獨的操作兩組旋轉的破碎輥進行破碎,從而提高該裝置的實用性。
19、4、本發(fā)明,通過在存放腔內設置有多組的收集抽屜,可以將不同來源、不同類型或不同性質的巖石樣品進行分類存放,避免了樣品的混淆和交叉污染,同時分類存放有助于后續(xù)實驗室分析時的樣品追蹤和數(shù)據(jù)處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性。